亚马逊停投谷歌广告:站内广告竞价涨 22%,卖家被迫挤入 “流量肉搏战”

2025070716485235“7 月 23 日那天,店铺流量像被掐断的水管,从日均 2 万跌到几百,广告烧了 300 美元却一单没出。” 美国站 3C 卖家的遭遇,正在亚马逊卖家群里引发集体共鸣。这一切的源头,是亚马逊突然按下的 “暂停键”—— 当天起,美国、英国、德国三大核心市场全面停止谷歌购物广告投放。这个占据亚马逊 30% 外部曝光的流量入口骤然关闭,直接将数万卖家拖入 “流量饥荒”,也揭开了平台流量战略调整的序幕。

 

从 “广告狂欢” 到 “单量腰斩”

亚马逊与谷歌购物广告的 “分手”,给卖家带来的冲击堪称 “断崖式”。多家广告监测机构数据显示,7 月 23 日后,美国、英国、德国市场的亚马逊商品在谷歌购物广告中的展示份额瞬间清零,原本依赖这一渠道的卖家首当其冲:

流量与销量的 “双跳水”

● 自然流量骤降:某家居卖家的厨房收纳架,过去 30% 的自然流量来自谷歌搜索跳转,停投后自然流量暴跌 62%,搜索排名从类目前 50 滑落到 180 名以外;

● 广告 ACOS 失控:美妆类目卖家反馈,新品 ACOS 从原本的35%飙升至90%,“以前 1美元广告能带来 5 美元销售额,现在烧 10 美元都未必出单”;

● 爆款词失灵:手机支架、无线充电器等红海品类,原本稳定的爆款关键词(如 “foldable phone stand”)点击量下降 40%,转化率从 8% 跌至 3%,部分链接单日销量直接腰斩。

640-(6)
这种冲击并非个例。知无不言论坛的调研显示,7 月下旬有 67% 的欧美站卖家反馈流量下滑,其中 32% 的卖家单量跌幅超过 30%,中小卖家受影响尤为严重 —— 他们缺乏多渠道引流能力,对平台外部流量的依赖度更高。

2. 站内竞争的 “内卷升级”

谷歌流量断供后,卖家被迫挤入站内流量池 “近身肉搏”,直接引发连锁反应:

● 广告竞价飙升:核心词 “phone stand” 的单次点击成本(CPC)从 0.8 美元涨至 1.3 美元,涨幅 62.5%;

● 流量精准度下降:站内流量中 “误点击” 比例增加,某卖家的 SP 广告点击率从 1.8% 升至 2.5%,但转化率从 5% 降至 2.3%,“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消耗”;

● 新品冷启动更难:原本靠谷歌流量 “破零” 的新品,现在只能依赖站内广告,而缺乏评论和权重的链接,在高价竞价中毫无优势,不少新品上架 10 天仍未出单。

 

亚马逊的 “流量掌控术”

这场流量地震并非偶然,而是亚马逊流量战略调整的必然。停投谷歌广告的决策背后,藏着平台对流量话语权的绝对掌控欲:

1.利润结构的 “向内收缩”

谷歌购物广告曾是亚马逊引流的重要抓手,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行业估算,亚马逊每年在谷歌广告上的投入超 10 亿美元。停投后,平台可将这部分成本转移给卖家 —— 当外部流量减少,卖家不得不加大站内广告投放,亚马逊的广告收入反而可能增加。数据显示,7 月 23 日后,美国站站内广告的平均竞价上涨 22%,平台单日广告收入预计增长 15%。

2.流量规则的 “重新定义”

长期以来,亚马逊对外部流量的依赖一直是 “隐忧”—— 谷歌的算法调整、广告政策变动,都可能影响亚马逊的流量稳定性。停投谷歌广告,本质是将流量控制权收回自己手中:通过强化站内广告体系(如 SP、SB、SD 广告)、优化 A9 算法推荐逻辑,让卖家的流量获取 “更可控”,也更依赖平台规则。

3.卖家生态的 “筛选与倒逼”

这场调整也是对卖家的一次 “筛选”。亚马逊显然希望淘汰 “粗放投放、依赖外部流量” 的卖家,倒逼他们提升站内运营能力。某亚马逊官方培训师透露:“平台正在通过流量分配机制,奖励那些能优化 Listing、精准投放站内广告、提升用户体验的卖家,而不是只会‘买流量’的玩家。”

640-(6)

 

从 “流量依赖” 到 “主动拓流”

面对流量断供,抱怨无济于事。卖家需要快速调整策略,在新的流量规则下找到生存空间:

1.重构站内广告:从 “广撒网” 到 “精准狙击”

● 砍除无效关键词:导出近 7 天广告数据,将无转化、低点击(点击率<0.5%)的关键词直接关停,节省的预算集中投向高转化词(转化率>3%)。某 3C 卖家通过此操作,ACOS 从 75% 降至 42%。

● 组合使用 “自动 + 手动” 广告:新品先用自动广告跑 3-5 天,抓取用户真实搜索词,再将点击率>1%、转化率>2% 的词移入手动精准广告,出价提高 20% 抢占首页。

● 控制竞价梯度:避免盲目追高,核心词出价设为行业均值的 1.2 倍,长尾词设为 0.8 倍,通过 “核心词抢流量 + 长尾词赚利润” 平衡成本。

2. 站外拓流:搭建 “流量护城河”

●红人合作 “精准化”:放弃 “高粉丝量” 网红,转向1万 – 10万粉丝的垂直领域博主(如 3C 类找 “ tech review ” 博主,家居类找 “ home organization ” 博主)。某手机支架卖家与 5 位小众科技博主合作,单条视频带来 80 单转化,成本比谷歌广告低 40%;

●社交媒体 “内容前置”:在 Facebook、Instagram 搭建品牌主页,发布产品使用场景、用户测评等内容,通过 “软植入” 引导至亚马逊店铺。例如,美妆卖家发布 “夏日防晒实测” 短视频,结尾自然引导 “点击主页链接购买同款”,既能积累粉丝,又能降低获客成本;

●Deal网站 “短时爆破”:在 Slickdeals、Dealnews 等平台发布限时折扣(如 “20% off + 免费配送”),利用低价快速冲量,带动站内排名回升。某户外品牌通过一次 Slickdeals 活动,单日销量突破 500 单,活动后自然排名上升 80 位。

3. Listing 优化:提升 “流量承接力”

流量少了,更要让每一个进入 Listing 的用户 “不流失”。核心优化方向包括:

● 主图强化场景感:第一张主图突出 “使用痛点解决”(如手机支架主图展示 “躺着看剧不低头”),比纯产品图点击率高 30%;

● 五点描述 “痛点前置”:前两点直接回应用户高频疑问(如 “是否适配所有手机?”“安装需要工具吗?”),减少用户跳转;

● A+页面加入 “比价引导”:通过 “同款产品线下售价 XX 美元,亚马逊仅需 XX 美元” 的对比,强化 “性价比” 认知,提升转化。

 

流量变局下的 “生存逻辑重构”

亚马逊停投谷歌广告,本质是给卖家的一次 “清醒剂”—— 永远不要把流量命脉寄托在单一渠道,无论是平台外部的谷歌,还是平台内部的广告体系。

这场流量危机的幸存者,必然是那些能做到 “双向发力” 的卖家:既懂站内广告的精细化运营,把每一分预算花在刀刃上;又能搭建站外流量矩阵,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正如一位资深卖家所说:“以前是‘平台给流量就卖货’,现在得学会‘自己找流量、留流量’,这才是跨境电商的长期主义。”

流量的闸门或许会时常变动,但真正的生存力,永远藏在对规则的适应与对变化的预判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万花筒跨境学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wahuto.com/e-commerce_information/global_store/amazon/651.html

(0)
上一篇 2025年8月11日 下午6:57
下一篇 2025年8月14日 下午6: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