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从中国内地及香港寄往美国的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免税待遇。

万万将为大家分析这个政策出来会对我国卖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意在限制中国竞争力
这意味着所有此类包裹需缴纳关税,初期税率为货值的30%或每件25美元,6月1日起进一步上调至每件50美元。这一政策是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限制中国商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美国市场,同时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美国曾在2月初短暂取消免税政策,但因技术和执行问题迅速撤回,此次则是“铁了心”推进。

美国海关系统(ACE)原计划于3月部署相关征税系统,但因技术调整延迟至9月。不过,政策生效日期并未推迟,5月2日起将正式执行。这一变化对依赖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和美国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冲击。
回顾政策演变历程,此次调整并非突然之举。早在2025年2月1日,特朗普政府曾首次宣布取消800美元免税门槛并加征10%关税,但因物流系统混乱及行业抗议,四天后政策暂缓执行。此后,美国海关通过加强查验、调整清关代码等方式逐步试压,最终在4月3日正式敲定最终方案。根据白宫文件,新政策将对通过国际邮政系统寄送的包裹征收30%关税(6月后升至50美元/件),并要求承运人提供详细申报信息。
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复杂。一方面,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卖家利用免税漏洞规避关税,导致本土制造业受损。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免税政策进入美国的中国包裹超13.6亿件,货值近500亿美元,试图通过贸易手段遏制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政策带来的多方面震荡

(一)中国卖家:成本激增与模式重构
直接冲击的是以”小包直邮“为核心的跨境电商企业。以Temu、Shein为例,其低价策略高度依赖免税政策降低物流成本。取消免税后,包裹需缴纳10%基础关税,再叠加行业特定税率(如纺织品25%),综合税率可能突破40%。物流商同步加收20元/票报关费及30%关税保证金,导致单件包裹成本会上升20-30美元。
成本压力倒逼卖家重新审视商业模式。低客单价商品(如10-30美元)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了临界点,部分利润率仅有15%的企业面临亏损风险。深圳某服装卖家透露,30%订单因清关延误被取消,客户的投诉率飙升。行业加速分化:头部企业如SHEIN已经布局土耳其、墨西哥的海外仓,通过大宗海运降低成本;但是中小卖家则会陷入两难,要么转型高附加值产品,要么退出美国市场。
(二)美国市场:价格上涨与供应链阵痛
该政策对美国消费者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低价的跨境商品消失,将直接推高日常消费品价格,尤其是服装、家居等品类。研究机构预测,关税成本可能导致终端的售价上涨15%-20%。同时,美国物流系统面临考验:2024年中国包裹占美国免税进口量的60%,政策取消后海关申报量激增,清关时效也从3天延长到了7-10天,部分港口已经出现包裹滞留的情况。
本土则会迎来短暂的利好。美国服装和鞋类协会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本土制造商订单量环比增长12%。但长期来看,供应链重构非一日之功,美国制造业能否填补中国商品留下的市场空缺仍然存疑。
(三)全球市场:贸易规则多米诺效应
美国的政策调整引发连锁反应。欧盟计划改革150欧元免税政策,越南取消43美元以下包裹免税,巴西加强50美元以下商品监管。全球小额进口税制趋严,倒逼跨境电商企业加速本土化布局。例如,部分卖家转向中东、非洲等政策宽松市场,或通过东南亚中转规避关税,但仍要考虑,通过东南亚中转的时间成本和制造成本。
中国卖家的突围策略
(一)运营模式转型,从”直邮”到”海外仓”
建立海外仓,与现有海外仓合作,成为应对关税波动的核心策略。通过提前备货至美国仓库,不仅可规避小包关税,还能提升配送时效(本土发货3-5天达)。数据显示,Temu已吸引30%美国仓卖家入驻,物流成本降低40%。此外,海运集拼模式逐渐兴起,将多个卖家货物集中装箱,单票成本仅为空运的1/3。

(二)成本控制与合规升级
在成本端,企业需与供应商协同优化定价,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时,利用美国税号(EIN)申请进口税务优惠,部分州如特拉华州企业所得税为零。合规方面,强化商品归类准确性(如”100%纯棉T恤”需细化到HS编码),避免因低报瞒报引发罚款。
(三)分散风险与寻找新增长点
1. 区域拓展:深耕政策稳定市场,如英国脱欧后电商增长强劲,日本退货率低于10%。
2. 平台布局:减少对单一平台依赖,同步拓展亚马逊、独立站等渠道。
3. 产品升级: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例如家居品牌通过智能设计提升溢价空间。
(四)本土化与法律工具
注册美国公司成为规避关税的重要手段。本土企业身份可降低清关审查风险,部分州还提供销售税减免。同时,积极利用WTO规则申诉,如中国已就美国关税措施提起诉讼,企业可联合行业协会争取权益。
(五)通过其他国中转的可行性
通过越南、泰国中转至美国的策略在短期应急(如处理库存)或高附加值商品(如定制电子产品)上具备可行性,但需承担政策风险和成本压力。对于长期布局,本土化生产 + 自贸协定利用(如墨西哥、越南设厂)是更优选择。建议企业结合自身产品特性、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 “合规为主、中转为辅” 的多元化战略。

挑战与机遇并存
短期来看,政策冲击将加速行业洗牌,预计30%低效率卖家将被淘汰。但长期视角下,跨境电商正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化、精细化”发展。企业需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本土化运营上构建核心竞争力。例如,AI选品系统可提升爆款命中率,智能物流系统优化库存周转,品牌备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此外,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也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商渗透率快速提升,RCEP区域关税优惠逐步落地,为中国卖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如雨果网分析指出:”危机倒逼转型,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将在风浪中脱颖而出。”
以变应变
美国取消小额免税政策,既是中美贸易博弈的里程碑,也是跨境电商行业变革的催化剂。中国卖家唯有以变应变,从供应链重构到全球市场布局,从成本控制到品牌建设,方能在这场风暴中化挑战为机遇。未来的跨境电商战场,将属于那些既能把握政策脉搏,又能洞察消费趋势的先行者。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作者:万花筒跨境-万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wahuto.com/e-commerce_information/n_american_store/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