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起美国免税包裹终结:市场震荡下的卖家生存指南

20250707164851862025年8月29日,一道关乎全球跨境电商命运的政策正式落地 —— 美国终止所有国家的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这一被称为 “最低限度豁免”(de minimis)的规则,曾让价值800美元以下的跨境包裹享受免税入境待遇,支撑起 Shein、Temu 等平台的爆发式增长,也让数百万中国中小卖家凭借 “直邮免税” 打开美国市场。如今政策谢幕,跨境电商的 “免税时代” 彻底终结,全球产业链被迫开启一场关乎生存的深度调整。

640-(16)

政策调整

自2016年起实施的美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曾是全球跨境电商腾飞的重要助推器。该政策允许低价值包裹免税进入美国市场,极大降低了跨境电商的运营成本,成就了 Shein、Temu 等电商巨头的崛起,也为无数中国中小卖家打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然而,随着8月 29日政策的正式终结,这一长达数年的跨境电商免税红利时代彻底落幕 。

4月2日的 “政策大限” 最终落空,行业短暂喘息后,更严厉的调整接踵而至。5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正式宣布:取消中国内地与香港包裹的 de minimis 豁免。新规没有过渡期,直接要求所有相关包裹 “逐单申报、全面审核”,征税规则也大幅收紧:非邮政渠道需全额缴纳关税(含 301 惩罚性税率),邮政渠道按货值30%或 25美元 / 件征税(取高值)。白宫称此举是为 “打击芬太尼流入” 和 “缓解 CBP 爆仓”,数据显示,CBP 日均处理的 400 万件免税包裹中,92% 的货值来自中国,政策调整直接冲击了绝大多数跨境订单。

7月,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美国政府公开呼吁 “取消全球小额包裹免税”,并初步定档8月29 日生效。8月19日,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正式将豁免取消范围覆盖至 “所有国家”。至此,持续多年的全球跨境电商免税红利,彻底画上句号。

市场冲击

1.平台数据下滑,市场需求遇冷

美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取消后,依赖 “低价直邮” 模式的跨境电商平台遭受重创。第三方数据显示,自5月对华免税通道关闭后,Temu 美国日活跃用户(DAU)暴跌52%,从日均千万级降至不足500万;Shein 的 DAU 也下降了 25%,用户留存率降至政策前的 60%。销售额方面,政策落地一周内,Temu 在美销售额下降超 25%,家居品类跌幅高达 40%;Shein 的快时尚服饰销售额下降18%,大量中小卖家订单量锐减,许多陷入 “一天零单” 的困境 。

2.平台被迫涨价,消费者负担加重

为应对成本压力,跨境电商平台纷纷采取涨价措施。Temu早在4月政策传闻阶段就发布涨价通知,最终非本地仓商品涨幅最高达100%,如一款原本售价12.9美元的厨房用具涨至25.9美元;Shein于7月全面提价,平均涨幅23%,美容健康品类前100商品均价上涨51%,9.9美元的面膜套装涨至15.9美元 。平台涨价导致美国消费者购物成本大幅增加,自由主义智库卡托研究所测算,美国低收入家庭每年将多支出 109 – 130亿美元用于跨境商品。消费者开始寻求替代方案,部分转向本土电商平台(如沃尔玛、亚马逊自有品牌),部分则选择墨西哥、东南亚等低关税地区的商品 。

3.平台模式转型,市场格局重塑

面对市场萎缩,平台加速模式转型。彭博社报道,Temu计划放弃 “中国廉价商品直邮” 模式,未来仅向美国消费者销售本土商家商品,目前已在加州、得州招募本土供应商;Shein 则加大海外仓布局,美国本地仓发货占比从 15%提升至30%,通过 “本地备货” 缩短物流时效 。市场格局随之重塑,对有准备的卖家而言,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深圳某户外用品卖家5月后转向欧洲市场,入驻亚马逊欧洲站和法国Cdiscount,配合海外仓备货,3个月内单量翻番,月销售额较美国市场巅峰期还高 20% 。

640-(4)

卖家影响

一.成本剧增,利润空间被压缩

新规实施后,卖家成本显著上升。非邮政渠道包裹需全额缴纳关税(含301惩罚性税率),邮政渠道则按货值30%或25美元 / 件征税(取高值)。以深圳某主营3C配件的卖家为例,原本每件商品利润约3-5美元,如今关税增加后,每件利润被压缩至1-2美元甚至亏损,若维持原价销售,几乎无利可图;若涨价,又面临销量下滑风险 。

二.物流时效与稳定性受影响

此前依赖的直邮模式,因需逐单申报、全面审核,清关时间大幅延长。原本5-7天可送达的包裹,如今可能需要15-20天甚至更久,物流时效的降低严重影响消费者体验,导致客户投诉增加、退货率上升 。

三.转型迫在眉睫,探索新路径

1. 海外仓布局:为降低关税成本、缩短物流时间,卖家纷纷加大海外仓布局力度。海外仓通过 “批量清关、本地发货”,既能减少关税支出,又能将物流时效从15-20天缩至3-5天。2025年二季度,中国跨境电商海外仓数量同比增长28%,美国、欧洲、东南亚成为布局重点区域 。

不过,转向海外仓并非易事,直邮卖家原本不存在库存压力和资金周转风险,采用海外仓模式则需提前投入资金囤货,且承担货物滞销风险,对中小企业为主的卖家群体而言挑战较大 。

2. 市场多元化:不少卖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市场。2025年二季度,中国跨境电商对东南亚出口额同比增长35%,对拉美增长42%。卖家需建立 “全球市场矩阵”,针对不同市场适配策略,如东南亚侧重社交电商,拉美优化支付便利性,通过 “多区域布局” 降低单一市场政策冲击 。

3. 合规运营与产品升级:美国实行 “逐单审核” 后,卖家必须重视合规运营,熟悉美国关税规则、产品认证(如美国 FDA、欧洲 CE),避免因违规操作导致货物扣留、罚款。从 “卖货” 向 “做品牌” 转型,通过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如深圳某家居智能设备卖家投入半年时间升级产品,成本虽上涨 10%,但客单价提高 30%,复购率从 15% 升至 25% 。

美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终结,是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行业从依赖政策红利的粗放式增长,迈向依靠核心竞争力的精细化发展阶段。卖家需快速适应规则变化,积极探索转型路径,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谋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万花筒跨境学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wahuto.com/e-commerce_information/wht-observation-room/wht-news-express/660.html

(0)
上一篇 2025年8月20日 上午11:10
下一篇 2025年8月28日 下午5: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